(文/杨时旸)
《少年的你》获得( dé)如此高的口碑,可能来自( zì)于三层原因:易烊千玺作( zuò)为流量明星展现出了令( lìng)人惊喜的演技,让他原本( běn)的粉丝有吹捧的资本,并( bìng)且俘获了那些对流量鲜( xiān)肉不屑者的刮目相看;几( jǐ)个月前定档又撤档之后( hòu)的愤懑如今终于有了机( jī)会进行超量反扑式的补( bǔ)偿;“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( líng)”题材激发起了人们对于( yú)这部电影先天的敬意。从( cóng)这些角度去看,这部电影( yǐng)所获得的分数中有很多( duō)都来自于外部光环,而不( bù)是故事呈现本身。
其实,《少( shǎo)年的你》和当年大热一时( shí)的《嘉年华》与《狗十三》基本( běn)上属于同一类——作品的题( tí)材价值大于作品本体的( de)价值。换句话说,在当前环( huán)境下,这一类电影拓展了( le)国内院线的题材维度,在( zài)一片嬉笑闹剧和主旋律( lǜ)宣传片的缝隙中,多少纳( nà)入了一些严肃议题。《嘉年( nián)华》聚焦少女被权势阶层( céng)性侵的惨痛故事,《狗十三( sān)》则讲述女孩长大过程中( zhōng)被成人世界强力塑造和( hé)揉捏的经历,如果非要对( duì)比,从题材所谓的敏感程( chéng)度去讲,《少年的你》远远低( dī)于《嘉年华》,而从探究精神( shén)世界的深度与细致程度( dù)上看,它又低于《狗十三》,即( jí)便那两部作品也都各自( zì)有着非常明显的问题,但( dàn)它们毕竟更偏重于“社会( huì)问题剧”,而《少年的你》就犹( yóu)如这个名字一样,真的是( shì)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片( piàn),只不过,这青春的懵懂爱( ài)情和成长之殇中被纳入( rù)了校园欺凌的阴影之下( xià)。
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( dé)一个叫做“残酷青春”的概( gài)念,这个短语来自于20多年( nián)前一些书商的巧妙包装( zhuāng),那时,易烊千玺的主流粉( fěn)丝差不多刚刚出生,彼时( shí),一些“80后”作家的作品被冠( guān)以这个名头成为畅销书( shū)中的翘楚。故事都大同小( xiǎo)异,青春期的彷徨、孤独、寂( jì)寞和悲伤,搅拌着一些突( tū)然降临的杀戮、伤害和死( sǐ)走逃亡,营造一两个遗世( shì)独立的男女主人公,彼此( cǐ)间有一段互相拯救但终( zhōng)究分离的旷世爱情。这是( shì)一种典型的类型化写作( zuò),在经历了最初的被追捧( pěng)之后,很快就被见识丰富( fù)起来的读者识破其中的( de)伎俩,那些什么“45度角的悲( bēi)伤”之类的矫情话语很快( kuài)成为了互联网中对这些( xiē)作品嘲讽的梗,这些小说( shuō)被逐渐遗忘了。而《少年的( de)你》在时隔多年之后,又意( yì)外地将其重新激活。孤独( dú)的女孩陈念,一心只想考( kǎo)去北京,逃离小城,单亲妈( mā)妈陷入债务纠葛远走他( tā)乡,她自己在校园里又陷( xiàn)入无法逃脱的霸凌漩涡( wō),男孩小北是个13岁就开始( shǐ)混迹街头的混混,整日打( dǎ)架斗殴,两个人彼此相识( shí),因由一桩意外的罪案使( shǐ)得两人的关系走向难以( yǐ)想象的方向。你看,这一切( qiè)都完美地符合“残酷青春( chūn)”的类型框架。这么说吧,这( zhè)个故事是以“校园暴力”这( zhè)样的问题意识引人关注( zhù)的,但实际上,霸凌和暴力( lì)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一种( zhǒng)修辞,它的根底仍然是陈( chén)旧的、属于“80后”曾经发明出( chū)的那一套古旧的语法。
从( cóng)电影本体去说,《少年的你( nǐ)》的优缺点都异常明显,它( tā)的优异之处在于两位主( zhǔ)角的演技确实令人惊喜( xǐ),尤其是易烊千玺,不知道( dào)他在其中的表现有多大( dà)比例出自于理性的技术( shù)发挥,又有多大比例源自( zì)于某种感性的本能表现( xiàn),这需要以后有另外的反( fǎn)差性角色进行验证,而除( chú)此之外,这部电影的问题( tí)实在太多,网络上已经吵( chǎo)翻的原作“融梗”姑且不提( tí),只说电影本身,它的前三( sān)分之一,进度莫名其妙的( de)缓慢,对于校园欺凌的呈( chéng)现非常别扭,看起来生怕( pà)欺凌和无助的表现力度( dù)不够,但由于众所周知的( de)原因,这一切又注定不可( kě)能力道十足,就在这扭结( jié)反复之中,慢慢推进,更致( zhì)命的是,这个故事中的诸( zhū)多人物都是悬浮的,无论( lùn)是那几个一直欺凌别人( rén)的女孩小团体还是之后( hòu)出现的男主角小北,对他( tā)们的交代都是概括性的( de),强迫观众自我领会精神( shén)的,这样一来,一切都显得( dé)非常敷衍,而此外,令人不( bù)解的是,陈念与小北的关( guān)系进展速度又如此之快( kuài),一个是复读学校里一心( xīn)向学的女孩,一个是混社( shè)会多年的痞子,两个隔着( zhe)厚厚次元壁的人怎么能( néng)因由一场偶遇的打架就( jiù)迅速升温到这样的地步( bù),乃至于几天后就彼此生( shēng)死相许呢?那不是小警察( chá)用一句“因为他们还是少( shǎo)年”就能解释过去的。在审( shěn)讯室里,女警察对尹昉扮( bàn)演的警察郑易说,“没有人( rén)会替一个人背下谋杀的( de)罪名。”郑易说,“你我不会,但( dàn)他们还是少年。”这台词的( de)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印证( zhèng)了创作者自己的不安,因( yīn)为在潜意识中,创作者自( zì)己也清楚,这样的情节,人( rén)物的动机可疑,动力不足( zú),所以才强调了这样一句( jù)话,一则点题,二则解释,但( dàn)这仍然无法解释。一部戏( xì)中人物关系的强弱松紧( jǐn)要有根据,这根据要被有( yǒu)效地交代,但这故事中的( de)一切都省俭着交代,最终( zhōng)该怎么办呢?好了,把一切( qiè)不合情理的部分都扔给( gěi)青春期翻滚的荷尔蒙冲( chōng)动了事。这正是当年那些( xiē)“残酷青春”小说的可疑之( zhī)处和薄弱命门——“残酷青春( chūn)”类型的脆弱就在于它一( yī)直用看似底层残酷物语( yǔ)的方式实际上在讲述一( yī)些非常矫情的戏剧性设( shè)定。从这些角度去看,《少年( nián)的你》并不是一部社会问( wèn)题剧,它的本质和深处是( shì)很“郭敬明化”的。这就是这( zhè)个故事为什么观感奇怪( guài)的原因,尖锐的东西摆在( zài)最初引人入胜,但刺和刃( rèn)逐渐隐遁,开始向抒情开( kāi)掘,最终导向温暖和爱。它( tā)从冰开场最终走向火,中( zhōng)间走不通的路,需要我们( men)自己导航,所以有些人自( zì)己脑补的通路,有些人最( zuì)终迷途。
实话讲,我们大银( yín)幕上的内容已经愈发窄( zhǎi)化,能看到诸如《少年的你( nǐ)》这一类题材实属难得,所( suǒ)以,这样的现实让我们在( zài)评价这一类电影时愈发( fā)陷入了一种尴尬。我们都( dōu)知道外力对这类题材呈( chéng)现时的限制,那么到底该( gāi)如何看待和评判导演在( zài)其中的妥协呢?由于外力( lì)暧昧不明闪烁其词,我们( men)无法精确地知晓哪些部( bù)分是导演有力去做但无( wú)奈放弃之处,而哪些部分( fēn)又是主创本身能力不足( zú)造成的有心却无力之处( chù)。而从更整体上去讲,是否( fǒu)当我们面对这些尖锐议( yì)题作品的时候就应该对( duì)其精神表示敬意而放弃( qì)做出文本细读后的批评( píng)?因为他们毕竟还在一片( piàn)莺歌燕舞之外坚持摆出( chū)了一些有筋骨的姿势。无( wú)论赞叹还是批评,似乎都( dōu)逃脱不了窘境。
《少年的你( nǐ)》努力留下了一些尖锐的( de)词句,比如陈念对着警察( chá)质问道,“如果世界是这个( gè)样子,你敢把孩子生下来( lái)吗?”当然,为了中和这些,它( tā)也注入了大量陈词滥调( diào)的鸡汤。校园里的暴力和( hé)霸凌故事有着更粗粝和( hé)写实的表达方式,但那样( yàng)的结果可能是严重损伤( shāng)商业度甚至无法面世,所( suǒ)以,当下这个最终必须导( dǎo)向爱和希冀的版本可能( néng)是调和诸多口味之后的( de)改良融合菜,只是,如果想( xiǎng)尝到正宗的辛辣味道,或( huò)许还得去那些街角隐匿( nì)的地下店铺,那些挂着灯( dēng)笼,敞开大门的食府里,菜( cài)品都加了太多的糖。
(本文( wén)首发腾讯 贵圈 专栏,未经( jīng)授权严禁转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