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战争电影决定不再说谎《战·争》电影日记

看到有影评说这电影和《黑鹰坠落》是同类,我真是满头问号表情包。这两部片子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好吗?《黑鹰坠落》要是站在《战·争》跟前,充其量算一个战争的广告。《战·争》这片子可是直接把战场后台的帘子给掀了,那些被尘封几十年的战场纪实,连当事人出镜都选择打码的真是故事,这才是头一回被搬上大银幕。

当战争电影决定不再说谎《战·争》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

某些电影就爱给英雄镀金身,真刀真枪的战场真相反而藏着掖着。像《比林·科恩中场战事》那种片子,就知道暗示军人有苦说不出,但到底啥不能说?怎么不能说?全是哑谜。《战·争》可不玩虚的,直接给你看战地最真实的荒诞剧。九成时间在等命令干瞪眼,突发状况能把人蠢哭,指挥系统抽风时全员懵圈,唯一能调动的是飞机飞过的时候的所谓震慑时刻,这些才是战场上天天见的"家常便饭"。哪里有什么神狙击手?真正需要讲出来的是这些哭笑不得的人间真实。

1. 好莱坞战争广告的终结

今天是2025年5月12日,睡前刷到一部叫《战·争》的新片,原本准备随便看两眼就睡,结果硬是坐着看到片尾字幕滚完。这可能是今年最让我震撼的电影,不是因为它拍得有多热血,恰恰相反,它把战争最狼狈的真相端到了观众面前。

我们这代人其实都活在战争片的幻象里。小时候看《三国演义》,知道关云长温酒斩华华雄是艺术加工;长大后看《黑鹰坠落》,却总误以为现代战争就该是那种精确打击,精准救援的酷炫场面。直到最近几年看某部英剧,好像是《神探夏洛克》某集,角色随口说真实的战场上过半都是逃兵,当时惊得我立刻暂停查资料,原来那些冲锋陷阵的"英雄叙事",把最核心的真相藏在了镜头之外。

《战·争》最狠的地方,就是扒掉了所有浪漫滤镜。没有悲壮的慢镜头,没有精准的战术配合,甚至没有"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"的套路。子弹横飞时士兵像受惊的动物在战壕里乱窜,指挥官的命令被此起彼伏的呕吐和嚎叫声盖过,最荒诞的是全片几乎没有战士一枪打中敌人,而对手压根从头到尾没露过正脸。

突然觉得真实的战场上,勇气是奢侈品,活着才是刚需。当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终于停歇,银幕上只剩下器官旁边的伤口、地上拖拽的痕迹、打反了的麻醉药,我突然意识到,或许这才是战争最诚实的模样,它既不悲壮也不浪漫,只是无数普通人被碾碎时的血色尘埃。

想起《壮志凌云》时突然脊背发凉,阿汤哥在夕阳下跨上战机的经典镜头,配着激昂的配乐,活脱脱是军方的视觉春药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好莱坞战争片越来越像军事装备展销会:当五角大楼的顾问坐在剪辑室,当剧组免费借用价值数亿的航母拍摄,那些血肉横飞的战场真相注定要被锁进保密柜。

看看《八佰》里战士采取所有方法都不能保证过桥时候人拉人筑起的桥,或是《长津湖》中冻成冰雕仍保持射击姿势的士兵,这些浓墨重彩的牺牲叙事,才是不欺骗观众的情况下,尽可能讲一个有意义故事的切入点。

反观好莱坞战争片,看似在刻画战争的残酷,实则偷偷置换逻辑:它们把个体的恐惧包装成英雄勋章,让观众误以为"活下来就是胜利"。当主角穿越枪林弹雨完成奇迹,背后是更隐蔽的国家意志在说,看,我们的战士如此坚韧,我们的武器如此先进,我们的战争如此正义。

最讽刺的是,所有战争片都在贩卖同一个谎言:战争存在"正确的打开方式"。银幕上的硝烟永远过滤掉了真正致命的东西,那些无聊的、狼狈的、错误百出的琐碎,这些画面永远不会出现在任何国家的"主旋律"里,因为真实的战争没有英雄叙事,只有人类文明最赤裸的溃败。

2. 逃避真实的人类

我实在不理解,在2025年这样一种颇为奇特的形势下,某些人似乎真不想再充当世界警察了,或许是觉得这份“差事”无利可图,所以萌生退意,还想把这摊子事甩给别人。可当初挑起这事儿的不也是他们吗?就像看电影《战·争》时,我不禁思索,为啥到现在才愿意揭露战争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呢?想来,大概是他们发觉从战争里捞不到好处了吧。那一开始又为何要挑起事端呢?这实在令人费解。都到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了,才跟大家说战争不好、不对,说它痛苦、残忍、无聊且错误百出,还反人性,早干嘛去了呢?

为啥直到2025年才推出《战·争》这部电影?一方面,如今能看到这样反映战争的电影,我感慨万千;另一方面,又深感遗憾,因为很多人电影看多了,连生活中的基本常识都给忽略了。我录制今天这个视频,源于刚才刷牙前打开镜柜时突然想起的一件事。很早以前,我在北京骑电动车,那时候还没有限速25公里每小时的规定,我骑的电动车时速能达到40公里左右。当时的红绿灯管理远不像现在这么规范,路上还有很多“老头乐”跟电动车抢自行车道,交通状况十分混乱。每次过路口,我明知左右可能会来车,但那时我还没考驾照,没有在不同路口该关注不同方向来车的意识。我过红绿灯时,总是怀着一种祈求老天保佑的心态,假装左顾右盼后,就径直往前冲,还觉得自己能平安无事。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。后来,我通过机动车驾照考试,才渐渐明白在哪些情况下要重点关注右边,哪些情况下要着重留意左边,什么时候该把速度控制在十几公里每小时,什么时候又能加速到30、40公里每小时。当然,现在电动车限速25公里每小时,闯红灯的人和现象也几乎看不到了。在我看来,这就是生活常识。可每个人在真正遭遇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前,往往都盲目地觉得坏事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。

电影《战·争》里,所有人都在佯装无事,不停地念叨着“没事,没事,一点问题都没有,不会发生在我身上,我挺好的,能躲过这一劫”。即便遭遇了重大变故,后续赶来的两个小组,依旧表现出一副“嘿,兄弟,我罩着你”的样子,对着伤员一顿猛拍,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,一切都会顺遂如意。但现实真会如此吗?显然不会,压根儿就不会变好。在我看来,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已然成为一种常态。

每个人都应当具备这样的认知。人类发明了诸多事物,像电动车、汽车,还有红绿灯等等。然而,我们在使用这些发明时,却未对可能危及自身的潜在风险怀有丝毫敬畏之心。

就拿电影中的战争场景来说,十几、二十甚至三十来个人,他们看似在行动,却仿佛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。面对敌方可能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人的队伍,他们凭借着超出自身能力范畴的手段去应对,就如同瞎猫碰死耗子一般盲目。这让我不禁感慨,这部电影没有沾染其他战争片的陋习。以往在我们的印象中,狙击手总是心态沉稳,能精准测算风速,精确预判子弹轨迹,然后一击命中敌人要害。但现实真的如此吗?根本不是。实际上,狙击手往往身处肌肉酸痛且高度紧张的环境,长时间死死盯着目标,而且多数时候,他们内心充满不忍,甚至还会被指责太过软弱。在这部电影的故事里,狙击手也是最先牺牲的。由此可见,多年来我一直思索,是否真有一部电影能真实刻画战争的这些方面,至少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,从未见过以“狼狈”为主题的战争片。以往的战争片大多追求宏大叙事,有着正向的招募导向,因此会刻意美化战争,违背现实客观情况。而《战·争》终于打破了这种局面。

其实,这不仅是电影中的现象,在游戏领域同样如此。就拿我玩《绝地求生》后来叫《和平精英》来说,我不太喜欢这类游戏,因为我觉得制作精良的战争游戏往往带有文艺气质。文艺作品通常需要玩家花费大量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平淡与无聊,在关键时刻做出抉择,而这些选择八成都是错误的。这类射击游戏,多数时间都在等待。我玩游戏时,一般会先找个掩体,确保身后及周边几个角落的安全,然后蹲在那儿,等得无聊了,再挪到下一个位置继续等。不管是为了缩圈还是寻找装备,我都不是那种在移动中频繁出击的人,找掩体对我来说欲望特别强烈。因为我玩游戏并非追求在几十个人中脱颖而出“吃鸡”,我只是想体验在荒野中四处溜达,看看最终能否存活下来的过程。即便没能活下来,我也不会懊恼摔手机,而是坦然接受。所以《死亡搁浅》这款游戏就很合我心意。如今的游戏,速度普遍太快了,车的速度、人的移动速度都快得离谱,还能跳、能跑、能飞,甚至能瞬移。但实际上,最贴近生命真实体验的,是步行那种缓慢的节奏。《死亡搁浅》这款游戏,大家都戏称它为“送快递游戏”,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人类真实的体验,让人关注到步行速度下眼睛可及范围内的每一处细节。当你用心去感受这些细节,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足够丰富的内容。反观那些游戏中添加的瞬移、加速、跑跳、载具等工具,它们真的让游戏体验更真实了吗?并没有。同样,电影《战·争》也在一定程度上,将战争中人类的真实体验还原了出来。

3. 如何对抗狼狈

想来,生活中常有人感慨终于发现世界就像个草台班子,可这又何须特意点明?只要有人参与决策,就难免呈现出草台班子的模样。举个简单例子,让你拿笔在墙上画个圆,你绝画不出数学几何概念里那种标准的圆。这就是人的能力局限。于是人们发明了圆规、尺子等工具,以达到某种标准。然而,这些人造之物最终却反客为主,凌驾于我们之上。所以说,只要是真实的人参与其中的事,往往都透着狼狈。就像电影《战·争》里打针时不慎扎到自己的手,跑步时意外滑倒,或是以为某人已去世,结果没过多久人家又苏醒过来;还有打针过量后,人像在地上游泳般挣扎,被人拖着前行,地上满是血渍。

在电影里,哪怕是由帅气且颇具咖位的演员饰演的士官,本应是领导角色的官长,也会无奈地说“我不行了,我整个人都fucked up,我得把任务转交给你”。在战争过程中,常见的并非是精准击杀对方,而是你我双方放了几百枪,却全是空枪。在枪林弹雨中四处奔逃,完全是在赌自己不会被前方的子弹击中。而真正打中你的那颗子弹,也并非对方刻意瞄准,不过是一通乱射后的“意外”。这部电影没有那种大义凛然、英雄主义式的精准瞄准与击杀。你甚至不清楚片中敌人在何处集结,又是如何悄然靠近。主角前一晚还在欣赏优美的健身操,第二天沉浸在惯性节奏中时,就被拉去执行一个无聊任务,接着便突然陷入绝境,狼狈不堪,越挣扎越深陷于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之中。人在崩溃与惶恐中,生活就此改变,这就是粗糙又真实的个体写照。

正因如此,我有时更倾向于集体主义。当我们身处集体,秉持群体观念时,便能展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组织性。我们的行动旨在抵抗个人产生的误差,期望借集体主义消减这些误差,实现利益最大化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牺牲个人部分利益的心理准备,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。这时就需要一种并行的体系?一方面是思想工作,另一方面是基础工作,二者相互搭配。思想工作至关重要,若内心慌乱,缺乏定力,技术工作也会变得慌张无措。

虽说在小说《三体》中,思想钢印被视为负面行为,但实际上,在任何时候,个人的想法、定力与能力都应紧密结合,而非仅凭一股脑的莽劲往前冲,还将其当作值得炫耀之事,回家后吹嘘自己多么厉害。可真实情况是,若你只是无聊地等待了数年,并未真正上过战场,却要装作经历丰富,而真正经历过的人,往往选择沉默不语,不会轻易诉说其中的经历。这,就是战争的真实模样。

2025 年,对我而言,这部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,我认为它早该出现。当然,A24现在制作出这样一部电影,或许是表达他们国家后悔战争了,可早干嘛去了呢,无利可图了才诉苦吗?

以上,就是关于电影《战·争》。

大获全胜的《瞬息全宇宙》赢在哪里? 本届奥斯卡不只是在褒奖东山再起

第95届奥斯卡北京时间3月13日落幕,华裔班底为主的《瞬息全宇宙》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,60岁的杨紫琼成为首个亚裔影后颇具励志作用。本期时光播客中,我们从评奖逻辑、评委组成和规则设定来分析获

61.84K
4天前

《还是觉得你最好2》曝光“认真说再见”片段,喵喵前往非洲寻找大哥

影映社讯 正在热映港式喜剧电影《还是觉得你最好2》今日发布“认真说再见”正片片段。影片讲述了陈家大哥离开后,两对恐婚男女阴差阳错决定结婚,婚礼现场却状况频出再变修罗场的故事。 “认真说再见”正片片段中

81.34K
4天前

“希望孩子可以永远仰望星空”,动画电影《贝肯熊:火星任务》首映

影映社讯 日前,国庆档动画电影《贝肯熊:火星任务》在北京举办了首映礼,主创团队出席映后活动并分享了幕后制作故事。 《贝肯熊:火星任务》是动画IP“倒霉熊”的新电影,讲述了特工贝肯熊接下火星抓怪任务,却

32.04K
4天前

永远避雷这个编剧

追评....这个编剧非常恶心永久避雷 写的词字字句句针对女性...什么女一女二不会女红 不会秀荷包 男主和男二就为了哄她们说其他后宅女子的没见识什么的,我请问呢其他会女红秀荷包的招你惹你了...古时候的女子多大身不由己 做女红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,..为了捧女主就这样..还...

59.95K
1周前

三分钟解说全是精华15集剧集毫无逻辑

好难看的好没有逻辑的一部剧,我是被某音的串联三个正当防卫案件的解说骗进来的。 三个案件,没有一个人物能立住… 一个杀夫,一个校园见义勇为,一个男检察官也就是张鲁一被绑架,三个案子来来回回都是这几个人。 杀夫案的嫌疑人还是曾经霸凌后来接手的高叶的同学,后来不明不...

61.31K
1周前

《侠探杰克》第三季将拍摄第七本书 阿兰·里奇森和玛丽亚·斯坦回归

阿伦·瑞奇森和玛丽亚·斯坦 影映社讯亚马逊原创剧集《侠探杰克》上线两季后好评不断,40岁的男主角阿伦·瑞奇森也终于走红。近日阿伦·瑞奇森在社交媒体透露,该剧第三季改编的是系列第七本书《无间任务》(Pe

55.51K
4天前

我们生来就是孤独

今年最后一篇评论,给我今年最爱的《玛丽和马克思》。 一 我觉得每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部标签式的电影,也许很多年之后翻过来看的时候是可笑而滑稽的,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的状态,等哪天想回忆什么的时候,就找出来看看,让电影里的演员上演自己的回忆。人生就好像一...

53.78K
5天前

除了我们自己,没有谁能拯救我们

很多人都get到了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英文名“nobody”,包括最后小猪妖也没能说出自己的名字,是意指他们都是无名之辈,就像普普通通的我们一样。 我昨晚想了一晚上,终于想明白为什么这个暑期档里,独独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和《南京照相馆》里的群像能够打动我。 原来他们都是无名...

69.20K
1周前

论酱园弄的镜头与语境霸凌

提前一礼拜预约买票,不能说抱有多大的期待值,但依然重在参与地看了首场点映。作为上影节的开幕电影,本场可谓座无虚席,上海人民真好啊,只要在大荧幕上讲两句上海话,就会纷纷买票入场,不禁感叹还是我们沪人单纯。 百丽宫的屏幕很大,平时我只看3D大片才来这里,它很清晰、...

99.85K
1周前

《万物生灵》第五季 - 悲喜交加的圣诞节

这部剧每年都会在圣诞出一集特别版,自己也会习惯性地把它等同于加长版花絮和彩蛋,当作这季最后的结尾来做延长满足。 这一集里主要说了小崔和霍尔夫人的故事。 小崔的正经工作是在皇家兽医军校里做教官。这天被长官委以重任,找寻品种优良的鸽子用于战争急需。 于是小崔回到村...

43.39K
1周前